松阳湖生活--临港新区人自己的社区网络平台!
欢迎注册:松阳湖生活网 找回密码

松阳湖生活

搜索
查看: 3010|回复: 0

乾隆湖南反腐实录:时松时紧 全是套路

[复制链接]

133

主题

6

回帖

806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806
发表于 2018-8-12 22:31:4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乾隆湖南反腐实录:时松时紧 全是套路

2018年08月12日 07:54
来源:潇湘晨报












原标题:乾隆湖南反腐实录:时松时紧,全是套路
《延禧攻略》剧照,此剧以乾隆朝为背景。
彭家屏。
钱沣。
郎世宁笔下的乾隆。
乾隆,这个在历史上褒贬不一的皇帝,却一直是影视剧里的红人。从《戏说乾隆》到《还珠格格》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《书剑恩仇录》,到处都有他的身影,最近热播的《延禧攻略》,也是以乾隆朝为背景,虽然它是以宫廷斗争为主线,但其中也折射出朝廷上的激烈争斗。乾隆一朝,历经康雍两代的勤政经营,国库日渐丰盛,腐败也开始滋生了起来,作为一个手握皇权长达64年的超级帝王,乾隆的政治手腕运用可谓炉火纯青,反腐,是他权力运作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,在所有的清朝皇帝中,乾隆对于反腐的力度可以说是最大的,据不完全统计,整个清朝二品官中,因贪腐被杀的总共41人,而乾隆一朝就有27人之多,而湖南,也成为了乾隆朝一个重要的反腐战场。 
撰文/本报记者 常立军
乾隆元年乾隆在湖南导演“隔山打牛”的政治大戏
公元1736年,是乾隆元年,也就是他当上皇帝的第一年。
当时朝中老臣权高位重,雍正朝留下的老臣鄂尔泰和张廷玉在满汉官员中都极具影响力。乾隆刚刚继位,并没有能力触动他们,而另一位老臣史贻直,也是康雍时代盛世的功臣之一,属鄂尔泰一派,是张廷玉的死对头。
乾隆一方面重用史贻直,以“部中办事需人”为由,令史贻直“着即起身回京”,向他奏报。另一方面,他却担心史贻直的势力日渐强大,打压史贻直乃至鄂尔泰派系,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。于是,乾隆让湖北巡抚钟保密奏湖广总督史贻直的操守。钟保查了半天,也未发现什么问题。到第二年,乾隆又盯上了一个人,湖南衡永郴道许登瀛,许贪婪劣迹逐渐被发现,于是,乾隆帝让署理湖北巡抚张楷暗中调查许登瀛的问题。十月,张楷向皇帝密奏了许登瀛贪腐劣迹。而许登瀛是前任湖广总督史贻直夫人许氏族人,以内侄相待。一场针对史贻直的政治行动就此悄然展开。
乾隆帝命张楷将案件调查之事交给新任的湖广总督德沛,并密谕德沛调查史贻直在总督任内是否收受盐商上万银两,是否在保举许登瀛方面受其贿赂。十二月,德沛向乾隆帝详细奏报了许登瀛如何贪腐、残害百姓,而且史贻直也确实在夫人去世的丧葬期间收受盐商银两,只是数量不多。乾隆朱批:“知道了。史贻直身为大臣,朕不忍扬其劣,当别有以处之。至许登瀛乃无耻小人,所当即行具本严参者也。”
此时,乾隆借机从中开始培养新人。新晋官员彭家屏被派到了湖南。
彭家屏是康熙六十年(1721年)进士,在雍正时期几经辗转,由山西道监察御史考选直隶清河道,后一直任职于直隶,而当时的直隶总督是李卫,乾隆三年十月,李卫因病辞去直隶总督,并很快去世。当月,任职直隶清河道的彭家屏升迁为署湖南按察使。
彭家屏上任湖南时,针对鄂党势力史贻直的许登瀛案正在进行中,作为按察使,他自然成为办案的主角。
许登瀛的官基本是靠“捐”得来的。康熙五十六年曾捐监生,后又捐知州、员外郎、知府等职,后来终于被工部侍郎鄂尔奇保举为湖南宝庆府知府。许登瀛在雍正时期并不受待见。雍正帝曾经用“人鬼诈,不似端人”这种令人非常难堪的评价直接将其免职。
按理说,被雍正亲自骂过的许登瀛的仕途应该就此结束了,但到了乾隆三年,他居然又混到了湖南衡永郴道的位子上,并向工部尚书赵宏恩行贿,赵宏恩被弹劾免职,许登瀛行贿及贪腐的事也因此败露。乾隆四年,许登瀛案审结完毕,革职,处斩监候。但许登瀛被收押后,并不十分害怕,依照当时官场的惯例,他已经缴清了赃款,照例应该减刑。
不光是他自己这样想,湖南地方官员也都是如此看待这事,但彭家屏听到后立刻上奏,坚决反对减刑,乾隆也表示了认同,但直到乾隆七年,许登瀛案才有了终审判决:免死,充军。工部尚书赵宏恩革职流放。
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乾隆对政治形势的判断。他既要借许登瀛案削弱鄂尔泰系的力量,给他们一个警告,但又不能完全摧毁鄂系,让政治生态失衡,于是就此收手,而作为被直接打击对象的史贻直虽然和许登瀛关系密切,但由于没有被查出贪劣行为而躲过一劫,乾隆的政治目标只能算是部分实现。
作为棋子的彭家屏,在这场政治斗争中非常卖力,可谓“鞠躬尽瘁”,其后,他在湖南臬司任上届满三年,顺利升任江西布政使,连升三级。然而棋子终究是棋子,彭家屏在江西布政使职位上任职九年之后,于乾隆十五年,被突然调动至云南藩司。这是不寻常的任命,因为按照惯例,他本应可以当上巡抚。
乾隆二十二年,彭家屏因“文字狱”被捕,在狱中自尽。兔死狗烹,不过如此。
一重一轻,乾隆的反腐玩起了“双标”
乾隆朝的反腐,时松时紧,全看形势需要,并没有遵守法律上的固定规则,而且,《大清律》在执行的时候,也被做了各种变通,譬如退赃便可保命,就是因为有这种“赎罪钱”的存在,乾隆朝的贪官们心里并不特别害怕反贪,但世事无常,有人偏偏就碰上了“严打”的时候,那就只能自认倒霉。乾隆执政的前二十年间,一共处理了七大案,其中,湖南布政使杨灏贪污案就是其中之一。
杨灏在湖南,是主管“钱袋子”的布政使,属二品,比总督低一级,但与巡抚、学政平级,比主管司法的按察使还高一级,总督、巡抚、学政、布政使、按察使,构成了一省的领导班子。
管钱的始终要比其他部门重要一些,并且,布政使还受到户部的垂直领导,可以说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职位,影响力仅次于总督和巡抚。
杨灏倒霉的地方在于他和督抚们糟糕的关系,湖南巡抚陈宏谋直接向乾隆实名参奏,说杨灏利用职务之便,侵吞公款3000~4000两,折算到现在,应合人民币80多万,杨灏的贪污方式,是“于应发买补运江谷价二十万余两,每百两扣银一两三四钱、及二两六七钱不等,通计侵扣银三四千两入已”。也就是说,杨灏从采购国库粮的款项里按比例侵吞公款。
乾隆收到陈宏谋的参奏后,非常开心。批示说:“如此察吏,何愁吏治不清,朕甚为湖南吏民庆幸而嘉悦焉……所参杨灏、周照,俱着革职,其贪黩侵扣情由,及管库家人书吏,该抚一并查拏、严审究拟具奏,藩司为通省钱谷出入之地,况买补谷价,关系仓庾,乃扣克短发,必致贻累闾阎,陈宏谋能留心体察,据实参奏,毫无瞻徇,甚属可嘉,着交部议叙。”
乾隆为何如此兴奋?很大一个原因应该是陈宏谋的参奏合了他的心意,他正要搞一场“反腐运动”。
和当年的许登瀛一样,杨灏也并不十分担心。因为早在雍正三年(1725年),就对刑律增加了修订条款:“凡侵盗钱粮入己,自一千两以下者,仍照监守自盗律拟斩;数满一千两以上者,拟斩监候,秋后处决,遇赦不准援免”。这等于是将死刑立即执行的标准,提高到了1000两(人民币20万元),升幅高达25倍。
即便1000两以上的大案,也还有逃生通道:那就是触犯死刑的贪官,实际上有至少3年的退赃时间,在这3年内,死刑并不会执行。如果退赃成功,则可以从死刑立即执行改判为死缓甚至更轻刑罚,而即便死缓,未必每年会遭勾决,且可能因各种大赦机会而继续减刑、甚至释放。因此杨灏退赃很积极,他最多只用了半年就已经完成退赃,并等待减刑。
不久之后,湖南换了领导,新巡抚为蒋炳。接手此案后,蒋炳即提出,鉴于杨灏已经在期限内退还赃银,根据刑律修正案,应当减刑,因此改为“缓决”。新巡抚蒋炳可以说是想救杨灏一命,卷宗报到了刑部,刑部并无异议。
然而,一切还是要看形势来,那时并没有真正“依法行政”的国策,法律之上,还有皇帝的个人意志。
乾隆看过卷宗后大怒,竟然一天之内连下四道圣旨。认为杨灏监守自盗,应斩立决,拖到秋后问斩已是优待,湖南省和刑部居然还要为他求情减刑,简直是树了个极坏的榜样。
他在当天另发给军机大臣的第二份谕旨中,指示说:“蒋炳奉到此旨,即率同藩臬二司,将杨灏亲押,即行正法。倘泄露风声,俾先知觉,或至自戕殒命,不及明正典刑,即令蒋炳抵偿。”
当天的第三份谕旨里,乾隆就将怒火对准了蒋炳:“该抚蒋炳,竟敢将该犯入于缓决,此非寻常朦混瞻徇可比,蒋炳已交部严加治罪。”第四道诏书中更是宣布:“蒋炳将官犯杨灏一案,恣意欺罔,混入缓决,甚属乖谬,着即革职。”蒋炳刚去湖南当巡抚,还没几天就被革职充军,就因为替杨灏说了几句好话。
当年11月17日,吏部奉旨,对“党庇杨灏”一案相关责任官员予以政纪处分,除蒋炳之外的68名官员,分别被处以革职留任、降级留任、销级、销纪录、降级、注册等处分。而对蒋炳本人,刑部拟定的刑罚居然是“斩监候”。这是蒋炳绝想不到的:依法为人减刑,居然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,成为乾隆整顿吏治的样板。
刑部的死刑判决报到乾隆那里,他于12月15日驳回判决,对蒋炳予以从宽处理:“今刑部审讯蒋炳、拟以斩监候,实属罪所应得。但蒋炳办理此案,虽营私沽誉,尚无受贿情弊,着从宽免其斩候,发往军台效力赎罪。”
这一番疾风骤雨式的反腐大动作,震惊了朝野,以至于人人自危。
大概所有人都认为:皇帝这是要真的反腐了啊!
然而,就在杨灏被处决一年之后,又出了一个比杨灏贪污金额高出3倍多的官员,此人名叫钮嗣昌,只是一个道员,却侵吞了国库1万多两(约合人民币200多万元),超过40两的法定死刑线250倍,也超过1000两的修订死刑线10倍。但是,判决结果却是“因限内完赃,减等发往军台效力”。
这次,乾隆却不再要求“追杀”了,他批示说:“此虽向例,但思侵亏仓库钱粮入己限内完赃准予减等之例,实属未协。”
从雍正三年(1725年)到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,“完赃减等”这项刑法修正案存在了33年,给不少贪官带来了生的机会,直到寿终正寝。然而,在取消了“完赃减等”条款之后,不到5年的时间,大清国就出现了另一个新生事物“议罪银”——官员可以通过缴纳“议罪银”,减免应受的刑事或者行政处分。
如此,乾隆朝的腐败便一发不可收拾了。
乾隆故意纵容湖南官员钱沣专“怼”和珅
尽管乾隆帝的反腐充斥着各种“走过场”式的玩法,但很多臣子却依然坚持为官必须清廉的信念,持续地进行着反腐运动,他们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大贪官和珅及其党羽身上。
作为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贪官,和珅发迹于乾隆执政的中期,此时的乾隆,在财政和外交上都非常依赖于和珅,对于和珅的贪腐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但朝野之中,对于和珅的党羽则有大量的怨恨爆发。
湖南学政钱沣就是专门“怼”和珅的。打铁还需自身硬,钱沣敢“怼”和珅,自己当然要清廉。其实清官在历朝历代都有,但多是以廉洁自保,勇于反贪者寥寥无几。有人说,钱沣当官的任期内,只做了一件事,就是不停地上表弹劾和珅。
钱沣是个完全靠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底层人士。
他生于远离京师的云南昆明,是个苦寒人家出身的知识分子,书画界人称他为南园先生。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,31岁的钱沣,终中龙榜,授庶吉士。又经历了十年辛苦打拼,钱沣授江南道监察御史,这是一个官职不高却权力不小的职位,虽然只有六品,却有向皇上参劾官员的权力。
钱沣一生最大的成就是破了山东巡抚国泰的贪污大案,这是和珅的党羽之一。
乾隆四十七年(1782年),钱沣上书弹劾国泰和于易简贪墨、索贿、府库亏空。这次弹劾,他并没有太多信心,毕竟国泰是和珅党羽,主子正如日中天,党羽岂能轻易被他拿下?然而乾隆却并不买和珅的帐,这也正是他聪明的一点,无论多么受宠的臣子,都不能任其发展,适当剪除一下党羽,是乾隆的政治策略。
据记载:乾隆震怒,随后便令钱沣彻查此案。和珅顿感不妙,他当然明白乾隆的政治谋略,但也不甘心党羽被除,于是找人花钱贿赂钱沣,然而钱沣确实铁了心要办案。案子很快就破了,国泰被乾隆下诏处死,和珅不敢多言,生怕引火烧身。
从此,和珅与钱沣结下仇恨。
和珅恨透钱沣,必欲除之而后快,但乾隆非常欣赏钱沣的刚直,或者说,乾隆非常需要利用钱沣来打压和珅的势力,所以和珅才无从对其下手。一年后,钱沣出任湖南学政。
钱沣在湖南主抓教育工作,然而他志不在此,扳倒和珅才是他的理想。他以为杀了和珅党羽下一步就可以扳倒和珅,其实是完全不了解乾隆从中玩弄政治平衡的谋略。
于是,在钱沣接任湖广监察御史时,直接把炮火对准了和珅。他上表弹劾和珅身为军机大臣,不在军机处当差,反而在宫里办差,其他各军机大臣也有各自的办公地。如此,则设军机处何用?钱沣甚至把和珅在宫内办公和与太监来往过密扯在一起,暗指和珅涉及宫内事务。
这次,乾隆再次接受了钱沣的建议,并让钱沣稽察军机处。和珅此时已面临乾隆要退位的尴尬局面,他担心未来的嘉庆皇帝会用钱沣来打击自己,于是先下手为强。在乾隆六十年(1795年),在乾隆和嘉庆即将要做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,钱沣突然得病,仅一个月后就死了,死因据说是中毒。
反腐英雄虽然牺牲,但这份弹劾案,在日后成为了嘉庆给和珅定罪的蓝本。钱沣死后五年,和珅被抄家,赐自缢。钱沣要扳倒和珅没错,只是并不逢时,历史似乎一定要到一切就绪的时候,才会发生看似突然的大转折,当然,这大转折,其实正是钱沣这些忠义之士前期努力的结果。
撰文/本报记者 常立军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松阳湖生活手机版|小黑屋|松阳湖生活 ( 湘ICP备17020836号-1 )

GMT+8, 2025-5-9 20:12 , Processed in 0.067077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Licensed © 2001-2013 Comsenz Inc & Style Design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