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归20年,香港在“一国两制”方针下保持着原有的社会经济发展轨迹。同时,随着与内地交往日益密切,殖民地时代的痕迹被逐渐抹去,香港展现出了新的面目。图为2012年3月14日,几个商人站在山上俯瞰香港楼群。
这栋大楼曾名为威尔斯亲王大厦(中),是香港上世纪70年代的地标建筑。1997年6月30日午夜,中英防务交接仪式在此举行。7月1日零时起,这里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的办公地。楼上挂着五星形状的“八一徽章”。
1998年,国际炒家全面狙击港元,香港遭遇金融风暴。特区政府投入巨额资金,与国际炒家开展近一年的“金融保卫战”,终在收盘钟声响起那一刻宣告获胜。图为2月2日,香港股市交易员在忙碌。当日,香港股市在虎年第一个交易日出现红盘。
1999年3月,中央向港赠送大熊猫安安、佳佳。5月17日,香港海洋公园大熊猫园开幕,安安、佳佳喜迁新居。开幕仪式上,董建华和吴仪与大熊猫合影。
1999年,香港就内地子女居留权第一次提请人大释法。全国人大常委会在6月26日首次行使基本法解释权,指出只有港人在内地的婚生子女才能享有居港权。图为2001年2月7日,内地新移民和他们的亲属向联合国代表求助,希望争取到居港权。
内地人的涌入让一些港人担心会增加人口压力,但也为香港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。2001年10月2日,一个孩子看着窗外的游行,那是4000名住宿、餐饮、娱乐业工作者在抗议全面禁烟条例,因为他们担心禁烟令会导致内地游客数量下滑。
2003年,香港爆发非典,极大冲击了香港旅游业。在铜锣湾经营旅店的李老板看着空空荡荡的旅店,感受到香港社会实际上对于广袤的内地有强烈的依存。
受非典影响的还有香港年轻人。当年香港考大学的11个会考状元中,有6个人想当医生。2003年6月9日,香港,人们为在抗击非典一线死亡的医护人员的棺木盖上特区区旗。
在各界共同努力下,香港疫情被有效控制。6月23日,世界卫生组织宣布,正式将香港从“非典”疫区中除名。世界卫生组织传染病科行政总监形容,这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成就,香港的成功,令全世界都会在非典的威胁下重获安全感。图为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兰桂坊庆祝香港解除非典“旅游警告”。
2003年非典过后,香港开放内地游客自由行。内地访港游客人次从2003年的847万增加到2016年的4277万。图为大陆游客在紫荆花雕像前的合影。
2004年,香港银行办理个人人民币业务正式启动,数十家香港银行推出了个人人民币存款、兑换和汇款业务。2007年9月13日,中国银行在香港中银大厦举行仪式,宣布将于9月13日至9月21日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。这是内地商业银行首次在香港开展债券发行业务。图为仪式现场。
2005年9月12日,香港迪士尼乐园正式开幕。这是全球第五座迪士尼乐园,宣告着香港始终走在时髦和国际化的前列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