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上图,在二层环境中A---B之间通信,A发送一个数据包目的MAC地址是B,当发送到交换机,交换机基于目的MAC地址的转发,然后开始查看自己的MAC表项,找出对应的出口出去了整个过程中只有MAC地址的查找,没有对数据帧产生任何的改变,我在这只对二层帧转发做一个简短而又简单的描述,毕竟重点不在这。
在三层环境中 A---C之间通信,A发送一个数据包,目的MAC地址应该是网关MAC地址,也即是交换机的MAC地址SMAC好在这里插一个小插曲,之前有人问过我说一个交换机要不要三层转发是怎么判断的,我当时的回答是看这个数据包的mac地址是不是自己,如果是就执行三层转发,别人说回答是正确的;但是当我回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,我发现当时我的回答是不严谨的,为什么 ?当一个交换机收到一个数据包的二层目的mac地址是自己,此时它要做什么?
插个一个小插曲,前两天在微信上看过这样的一个小短片,说的是在一所大学教室里,有两个男生特别喜欢坐在他们身后的班花,就不停的看着那个女孩,突然,那个女孩站起来准备走了,在路过他们身边的时候塞给了坐在一边的男生一个卷起来的小纸条;物理上,这个女生是将纸条递给了这个男生,想想这个男生接下来要做什么事情?是要打开纸条查看里面写了什么内容吧!三层交换机在接收到目的mac地址是自己的时候要做的事情也是向上层解封装,查看三层目的IP地址,然后呢?
当时那个男生很高兴的拿着那个纸条,然后打开了,上面写着“请将纸条递给下一个人”,哈哈,,,三层交换机也是这样一看原来目的IP地址不是自己,这才执行路由层面的转发;所以说交换机在执行要不要三层转发,是在目的mac是自己的同时,IP地址是不是自己,如果是自己那还转发个啥来,就不用转发了。
交换机在判断出目的IP不是自己的时候是不是一定就去查看路由表呢 ?不是,这个就是交换机的关键所在了,交换机此时不会查看路由表,不会查看arp表,不会查看mac地址表;那交换机会查看什么表?
2
交换定义

交换定义原理
☘ 当第一个包过来的时候,发现硬件转发表并没有什么表项,所以此时必须将数据包交由路由进程处理,一旦交由cpu处理,必然会消耗cpu资源,此时会查看路由表,然后发现此IP地址个自己是直连的,此时就去查看arp找出此地址对应的mac地址,就可以转发出去了
☘ 在决定转发出去过程中,交换机至少会做三件事情,一,修改IP包头的ttl值;二,修改原mac地址,改成自己出接口mac地址;三,建立交换机硬件转发表,包括目的IP地址,目的IP地址(下一跳)对应的mac地址,mac地址对应的vlan,以及对应的端口(这个每个厂家有自己的理解)
☘ 这样当一下包过来的时候,交换机就会查看硬件转发表直接转发而不会在经过路由表的查询了,也即是交换机的一次路由,多次交换机原理。
每个厂家在这一块定义都不太一样,但原理是一样的,cisco中使用的是cef表,并且在路由器的现在也集成了基于软件的cef,其中cef包含了三张表,包括FIB表、邻接表(硬件转发表)和netflow表项。
3
二层交换

二层交换技术
二层交换技术是发展比较成熟,二层交换机属数据链路层设备,可以识别数据包中的MAC地址信息,根据MAC地址进行转发,并将这些MAC地址与对应的端口记录在自己内部的一个地址表中。具体的工作流程如下:
(1) 当交换机从某个端口收到一个数据包,它先读取包头中的源MAC地址,这样它就知道源MAC地址的机器是连在哪个端口上的;
(2) 再去读取包头中的目的MAC地址,并在地址表中查找相应的端口;
(3) 如表中有与这目的MAC地址对应的端口,把数据包直接复制到这端口上;
(4) 如表中找不到相应的端口则把数据包广播到所有端口上,当目的机器对源机器回应时,交换机又可以学习一目的MAC地址与哪个端口对应,在下次传送数据时就不再需要对所有端口进行广播了。不断的循环这个过程,对于全网的MAC地址信息都可以学习到,二层交换机就是这样建立和维护它自己的地址表。
从二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可以推知以下三点:
(1) 由于交换机对多数端口的数据进行同时交换,这就要求具有很宽的交换总线带宽,如果二层交换机有N个端口,每个端口的带宽是M,交换机总线带宽超过N×M,那么这交换机就可以实现线速交换;
(2) 学习端口连接的机器的MAC地址,写入地址表,地址表的大小(一般两种表示方式:一为BEFFER RAM,一为MAC表项数值),地址表大小影响交换机的接入容量;
4
三层交换

三层交换原理
还有一个就是二层交换机一般都含有专门用于处理数据包转发的ASIC (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)芯片,因此转发速度可以做到非常快。由于各个厂家采用ASIC不同,直接影响产品性能。
近年来的对三层技术的宣传,耳朵都能起茧子,到处都在喊三层技术,有人说这是个非常新的技术,也有人说,三层交换嘛,不就是路由器和二层交换机的堆叠,也没有什么新的玩意,事实果真如此吗?下面先来通过一个简单的网络来看看三层交换机的工作过程。
组网比较简单
使用IP的设备A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三层交换机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使用IP的设备B
比如A要给B发送数据,已知目的IP,那么A就用子网掩码取得网络地址,判断目的IP是否与自己在同一网段。
如果在同一网段,但不知道转发数据所需的MAC地址,A就发送一个ARP请求,B返回其MAC地址,A用此MAC封装数据包并发送给交换机,交换机起用二层交换模块,查找MAC地址表,将数据包转发到相应的端口。
如果目的IP地址显示不是同一网段的,那么A要实现和B的通讯,在流缓存条目中没有对应MAC地址条目,就将第一个正常数据包发送向一个缺省网关,这个缺省网关一般在操作系统中已经设好,对应第三层路由模块,所以可见对于不是同一子网的数据,最先在MAC表中放的是缺省网关的MAC地址;然后就由三层模块接收到此数据包,查询路由表以确定到达B的路由,将构造一个新的帧头,其中以缺省网关的MAC地址为源MAC地址,以主机B的MAC地址为目的MAC地址。通过一定的识别触发机制,确立主机A与B的MAC地址及转发端口的对应关系,并记录进流缓存条目表,以后的A到B的数据,就直接交由二层交换模块完成。这就通常所说的一次路由多次转发。